海南信息港
网站首页 >> 职场攻略 >> 文章内容

在古代,“礼”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日期:2016-10-19]   来源:海口招聘网  作者:海口招聘网   阅读:0[字体: ]

一说起礼仪,很多人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礼仪队、仪仗队或礼仪小姐,觉得那好像是一些特殊行业、特定岗位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些人觉得那是大型企业,比如外企、国企,才需要用到的,自己所在的单位比较小,一般没那么多“讲究”。

事实真是如此吗?

上周,我陪一个从苏州过来的朋友去拜访北京的几家文化单位。到了一家单位所在的街道,对方派人出来迎接我们,然后带我们上楼。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带路的时候我发现对方虽然很热情,但好像不大懂礼仪:我们是第一次来这儿,你作为东道主,应该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才对,怎么能让我们走在前面呢?你让我们走前面,我们又怎么知道在哪拐弯,在哪坐电梯?

结果到了电梯那儿,接我们的这人还是很客气,非要让我们先进电梯。双方互相客气了一下,然后我这位朋友先进去了,结果人刚进一半,电梯门就合上了,直接撞到了他头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说到底,还是不懂礼仪惹的祸。

像他们单位所在大楼的电梯没有专门的电梯工,负责接待的人就应该先走进去,摁住开关,再请客人进去。出来时则相反,你要摁住电梯开关,等客人都安全地走出来了,你再出来。

你看,这就是礼仪,并不是做礼仪小姐或在大单位上班才会用到。对人客气,并非什么事情都是对方优先,凡事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排除障碍、提供便利,否则就会闹笑话。

在职场中,好多人因为不懂礼仪,收到别人的名片后随便放,却没留意到对方的脸已经悄悄拉长了;也因为不懂礼仪,他们给领导敬酒时把酒杯举得比对方还高;哪怕是和同事们打交道,他们也可能因为不懂礼仪而无形中得罪了人,比如代人接听电话,无意中知道他正准备跳槽……

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个没有恶意但也很无礼的人!

有次和几位企业高管聊到这个话题时,有个部门总监深有感慨地说:“现在的职员真是很不懂礼貌,看到领导时从不打招呼,笑一笑就走过去了。”旁边马上有人“纠正”她说:“哪里有笑?很多人是笑都不笑就过去了!”

那些一心一意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职员,听到领导对他们如此评价,不知会做何感想?

可以说,我们正身在一个很“无礼”的时代。有很多人从小到大就没人教过他礼仪,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觉得自家孩子是宝贝,看到他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了也不加以纠正,或者干脆认为礼仪教育不重要,跟孩子的情感问题一样,“长大以后他自然就懂了”。他自身在学校的时候,因为和同学、老师没什么利害关系,没吃过亏,也没意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关于礼仪,孔子说过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意思是说,我按照传统的礼仪规范来侍奉君主,但是现在礼崩乐坏了,大家都不做这一套了,只有我还守着礼仪,结果大家都以为我在拍马屁。其实,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跟这差不多。我们的好多礼仪都没了,你要是稍微懂点礼仪并照着去做,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人是个怪胎。

比如说听讲座,到了提问环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拿到话筒后都不会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为什么要自我介绍呢?因为你是在跟嘉宾交流,你认识他,而他不认识你,你一提问就像是在暗处放冷箭。另外,他不了解你的基本情况,没法判断你为何会有这种想法,你学东西学到了什么程度,当然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回答你的问题了。但是不自我介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结果大家积非成是,都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倒是那些懂得自我介绍的人,往往被人看成“爱出风头”,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这些不懂礼仪的人才会因为频频碰壁而有所觉醒。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拼了命地学。学什么呢?学的是厚黑学、潜规则这些东西,开始拼命地巴结上级,拍领导马屁,还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礼仪、所谓的成熟了。其实,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不是礼仪,还很幼稚。

还有些人不知反省,把诸多不顺简单归结为单位提供的平台不好,或者“命中犯小人”,老有人跟自己做对。这些人通常还有“领导恐惧症”,看到领导时喜欢绕着走,要下楼时看到领导也在等电梯,就会退回办公室,待上一会儿再走,以免碰到领导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我要提醒你:这样早晚会吃大亏的!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礼仪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个东西,个别单位还会有一些自己的规矩。了解并掌握这些规矩,能够让你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成熟的职场人士,生活中少闹笑话,工作中不再犯“菜”。过去,你或许会因为不懂礼仪而好心办坏事,或者工作勤勤恳恳,但就是不招领导待见,那么今天补上这一课,你将改变这一切,甚至成为领导眼中的“金牌员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相信自己!

在工作中,一个人有才华、有理想、有自信、有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要做的事情不是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你需要靠团队的帮助。怎么把一个一个的人凝结成一个团队呢?除了共同利益、共同追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黏合剂,就是礼仪。

礼仪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礼仪自有一套仪式。就是说,你对一个人再怎么尊重,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在餐厅里吃饭,有个领导向你这个方向走了过来。你对他很尊重,但是你既不起身,也不向他问好,你说你心里面很尊重他,对方能感受得到吗?不能,对吧?

这里所说的“礼”,跟我们平时给别人送的那个“礼”一样,必须以对方的感受为前提。再多的敬意,也要以对方能感受得到的形式表达出来。你不能说,我们能够心灵感应,或者我们已经很熟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毕竟,能跟你默契到这一份上的实在不多。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闹笑话,比如我一开始说的听讲座。不少大学生知道讲座开始以后,手机要调成静音或振动,不能随便走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提问环节,你首先要照顾嘉宾的感受,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照顾其他听众的感受,直奔主题,言简意赅。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嘉宾,那这些听众对你来说,就几乎全是陌生人,你与他们之间的信息是明显不对称的。这个提问的人是什么身份?是学生吗?本校的还是外校的?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什么专业背景?叫什么名字?这些情况你通通不知道!这就像你有明处,他在暗处,然后突然向你扔出一个炸弹来,是非常失礼的。

还有些人一有机会提问,根本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吹捧一番嘉宾,或者代表这个、代表那个感谢他。这种提问方式都是很可笑的,你能代表的只是你自己,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也不是吹捧嘉宾,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做下自我介绍!

你可以这么说:“某某老师,您好!我叫某某某,是某专业某年级的,听完您的讲座后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我的问题是……”这才是相对规范的提问方式。

不过,在大陆地区,绝少有学生会这么做。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李敖来大陆搞“神州文化之旅”的那几次。李敖在北大、清华,还有复旦大学各做了一场演讲,据说有不少学生被安排去提问。或许正是有人安排的缘故吧,这些人也被教得有礼貌起来了,提问的时候都会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直奔主题。除此之外,我就很少看到听讲座时有懂礼仪的人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除了尊重对方之外,其实也是为了你好。这问题是你问的,对方只有针对你的具体情况来回答,效果才会好。比如说你是低年级的学生,他就会回复得细致一些、浅显一些,你要是高年级的,他就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做答了。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经常到高校做讲座的人,他们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根本不知道提问的这个人是学什么的,读几年级了,所以只能泛泛而谈。有时候碰到一些问题会左右为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现在还在想这种问题,太幼稚了;如果是一个低年级的,甚至是外专业的,那他能想到这一份上,便十分了不起了。有些人是阅历不够,才会有困惑,多看些书就好了,有些人则是思想上遇到了瓶颈,左右想不通。而这些东西你要是不主动告诉嘉宾,他是没法知道的,结果他回答的也不是你想要的。

像这种讲座礼仪,大学老师就不会讲,学生只能靠自学,但是能有学习主动性的,微乎其微。结果很多人工作后就把这些坏毛病带了过来,开大会时碰到有同事不认识自己或对自己不熟悉的人,也不先做下自我介绍。

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系。集体主义教育让我们习惯了消磨个性,突出集体,所以提问时自我介绍就会被视为“爱表现”,借机宣扬自己。结果,大家都不做自我介绍,你做,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别人看你也是一副怪怪的眼神,觉得你很另类。

这很荒唐。我们有个成语叫“积非成是”,本来是种错误的表现,只不过犯错的人多了,错误的也就慢慢变成了正确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倒退!

像中国人姓氏中的“纪”字,正确的读音应该是“jǐ”,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准确地说,是考试的时候不考),结果很多人都想当然地念成“jì”。过了几年,国家语委公布新版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时说,作为姓氏的“纪”字还是念“jǐ”,但是在后面加上了个括号,注明说也读作“jì”。又过了几年,念“jì”的人更多了,尤其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之后,绝大部分人更是念“jì”不念“jǐ”了。这时候,国家语委又做了下调整,说今后做姓氏的话,就念jì了,括号,也读作“jǐ”。

再比如说,去听一场相声。当相声演员讲到一个很好笑的段子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不是用笑声来回应他,而是用掌声、叫好声。其实,这本身也是很失礼的,因为掌声会打断演员的表演。对于相声或小品演员来说,最好的鼓励不是掌声,而是笑声。您要觉得好,您开怀大笑就行了。

但是很多相声已经不好笑了,观众没有反应又不行,怎么办呢?那就让人鼓掌呗!于是,其他节目表演上常见的“带掌”行为就这样被“引进”相声行业里了,变得越来越庸俗,也越来越让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太曲高和寡,还是“带掌”的人笑点太低?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我们的很多礼仪就像“纪”这个姓氏的发音一样,错的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这时候,讲礼仪的人反而很另类,成了巴结或炫耀的典型代表。其实,反过来想一想,你就会明白另一个问题:中国人在礼仪方面实在是退步得太厉害了!

本节要点:

很多时候,你需要团队的的力量。怎么团结别人?除了共同利益、共同追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黏合剂,就是礼仪。

礼必须以对方的感受为前提。再多的敬意,也要以对方能感受得到的形式表达出来。

相关评论

求职招聘首选
            海口人才网www.haijob.com

特别说明:本站所有资源转载自互联网,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5403207@qq.com,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