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锚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的。施恩说,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的专门小组,是从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演绎成的。
1961年、1962年、1963年的斯隆学院44名毕业生,自愿形成了一个专门小组,愿意配合和接受施恩所进行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管理的研究与调查,并且在1973年返回麻省理工学院,就他们演变中的职业与生活接受面谈和调查。
施恩在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和对许多公司、个人及团队的调查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施恩说:“设计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当我们在更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更深入的自我洞察时,我们的生命中成长的更加稳定的部分”。
所谓职业锚,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了解职业锚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职业锚以雇员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职业锚发生于早期职业阶段,新雇员已经工作若干年,习得工作经验后,方能够选定自己稳定的长期贡献区。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境之前,不可能真切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事实上将如何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可行的职业选择。因此,新雇员的工作经验,产生、演变和发展了职业锚。换言之,职业锚在某种程度上由雇员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而不只是取决于潜在的才干和动机。
2、 职业锚不是根据各种测试出来的能力、才干或者作业动机、价值观所做的预测,而是新雇员在工作实践中,依据自省得和已被证明的才干、动机、需要和价值观,现实的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
3、 职业锚是雇员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新雇员重新审视自我动机、需要、价值观及能力,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及其发展的重点,并且针对符合个人需要和价值观的工作,以及适合于个人特质的工作,自觉的改善、增强和发展自身才干,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经过这种整合,新雇员寻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
4、 雇员个人及其职业锚不是固定不变的。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将停止变化和发展。雇员以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个人生物社会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此外,职业锚本身也可能变化,雇员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可能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职业锚的功能
在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中,在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职业锚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一) 识别个人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
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这一搜索定位过程,依循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进行。所以,职业锚清楚的反映出个人职业追求与抱负。某雇员选定的是技术职能能力锚,显现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与此同时,从职业锚可以判断雇员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
职业成功,无一致的定义,亦无统一固定标准,因人而异,因职业锚而不同。对于抛锚于管理型的雇员来讲,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高职位,获得全面管理越多人的机会和越大的管理权力。而对于安全型职业锚的雇员来讲,求得一个稳定地位和收入不低的工作,有着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轻松的工作节奏,便是其职业成功的标志了。
(二) 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得以发展,有利于个人与组织稳固的相互接纳。
职业锚准确的反映个人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透过职业锚,组织获得雇员个人正确信息的反馈,这样,组织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对雇员职业发展设置可行的、有效的、顺畅的职业通道;个人则因为组织有效的职业管理,自身的职业需要的以满足,必然深化对组织的情感认同与服从。于是,组织与个人双方相互深化了解,互相交融,达到深度而稳定的相互接纳。
(三) 增长职业工作经验,增强个人职业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职业锚是个人职业工作的定位,是长贡献区。相对稳定的长期从事某项职业,必然增长工作经验;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即使个人知识扩增,也时个人职业职业技能不断增强,直接产生提高工作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效益。
(四) 早期职业锚可为雇员做好中后期的职业工作奠定基础
在具有工作经验之前,锚是不存在的。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的职业锚,清晰的反映出当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它也反映了这一雇员价值观,反映了被发现的才干。雇员个人抛锚于某一种职业工作过程,就是他自我认知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怎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人。把职业工作与完整的自我观相整合的过程,开始决定了成年期的主要生活和职业选择。所以,职业锚是中后期职业工作的基础,换言之,中后期职业发展和早期职业锚连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