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抓住题干的主旨。解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有的试题的题干又比较长,这就需要应试者抓住题干的主旨即主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题意,可以为选择答案留下较为宽裕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答案的正确率。
二、注意提问方式。每一种提问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答题思路,这里尤其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选错答案。例如问的是“最能加强”还是“最不能加强”,或者问的是支持题干结论还是反驳题干结论等,一定要看清楚。
三、不“钻牛角尖”。每道题的题干陈述都是一段短文,应试者要认为题干陈述的内容是正确的,不要持“怀疑”态度,一味钻“牛角尖”,那就没法做题了。
四、将该排除的选项都排除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考题,一定要将该排除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即便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陈述无关,也应排除。有些间接找出答案的考题,应将无关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剩下的一个方是正确答案。
定义判断的解题方法:
一、找准关键词。每个定义判断的短文中,都有1至数个关键词,应试者一定要找准,才能找出正确的选项。
二、仔细审题。看问的是肯定型判断还是否定型判断,不然容易找错选项,尤忌将否定型的当成肯定型的去选答案。
三、不要怀疑定义的正确性。应试者如果一味“钻牛角尖”,认为定义是片面的,那就不易找出正确答案了。
技巧:前看主体后看属,在看目的与方式。一定要用排除法,一定不要都全读。
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弄懂词义与语义。这是选对类比推理答案的前提。
二、紧扣题干的关系找选项。违背这一原则,易找错答案,尤其是填空类题型。
三、排除干扰选项。如只有一对修饰词,而没有被修饰的对象时应将其排除,因为这是一对干扰选项。
事件排序的解题方法:
一、答题时,应试者应使用自己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积累的一般知识来填补题目中所欠缺的部分,以便使你假想的程序推理更合理。
二、不要“钻牛角尖”,认为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没一个是正确的,应从中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
三、当五个词或短语集中说明一组事件时,应首先找出排在最前面的那个词或短语;当五个词或短语说明两组事件时,应找出哪组事件在前面,不然,就不易找出正确答案了。
专家支招: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分析及范例讲评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作为职业能力测验的一种题型,与语言学的专业测验要求是不一样的,最为明显的是前者侧重于考查语言的应用,不考名词术语,而是考查语言知识的广度;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对语言的规范运用。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中,行政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公函文案,而公函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还考查行政人员对语言信息的准确理解、筛选、概括、阐述、评价的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通用解题方法
无论是中央常考的片段阅读、选词填空,还是部分地方常考的篇章阅读、语句表达,都属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范畴,考查的能力目标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命题者考查所使用的具体方式略有不同。他们之间共有的特性决定了其有一个统一的解题方法:
(1)阅读要迅速、准确。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时间非常紧,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都要做到看完一遍题干,马上选出答案,特别是对于片段阅读、选词填空、语句表达,争取一分钟一道试题,甚至更短时间;对于篇章阅读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然后对着原文做试题,因此可把篇章阅读当做片断阅读来做,这样就会提高效率,从而为做后面的试题留出更多的时间。
(2)找准关键句,做言语理解与表达,不论是片段阅读、篇章阅读还是相对来说较简单的选词填空、语句表达,要在阅读迅速准确的基础上快速地把握住'题眼'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准了'题眼'即刻做出答案,并且又快又准。如:
例1(2007年中央真题)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 )。
A.政府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的个人意愿
D.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方法:这是一道典型的观点支持型题目,即要求找出作者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解答此类题目就是要快速阅读完题干之后,马上打出此题的'题眼'。即先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此题中的'除非……'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每个公民都应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避免环保政策达不到效果。只要抓住'除非……'这一题眼,马上即可选出选项D。
例2(2007年北京真题)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方法:这个试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不易选出,但如果考生能找出本题的'题眼'即可选出,本段的'题眼'是所给文章的第三段的第一句:'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由此可马上排除A、C、D三项,故选B。
例3(2007年湖南真题)
领导干部应该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 )民情。
A.体察 B.体恤 C.体贴 D.体验
方法:试题四个选项的意义很接近,但如果考生看到括号后面有一个中心语'民情'马上能排除B、C、D不用再去找其具体含义,因为只有'体察'才能与'民情'搭配,故选A。